包天龙运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客家历史上的六次大迁徙

客家,意思是“客而家焉”。客家是中华汉族民系唯一不以地域而是以文化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习俗和客家精神。历史学家罗香林教授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说:南部中国,有一种富有新兴气息的、特殊精神、极其活跃的民系,一般人称他们为‘客家’,他们自己也称为‘客家’。”

可以说,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清末客家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展转来海滨。俭啬唐魏风,盖犹三代民。”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心中客家人的源流——北方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文明发达,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改朝换代导致的兵燹战乱,让大批中原汉人为避祸自存,远徙异域他乡。

古代客家先民,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开始,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年的融合、演化,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后来,客家人以赣闽粤交界地带的赣州、汀州、韶关、惠州、梅州、深圳、河源等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在历史长河中移民的迁徙是持续不停的,而大战乱、大灾荒、大布局等动因,往往将迁徙运动推向阶段性的峰值。中华历史上有六次规模大、时间长的迁徙高峰期,对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

第一次大迁徙秦开五岭、百越归化、赵佗治越

中原汉人南迁最早、与现今客家地区关联最早的,是“秦开五岭”。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后,即开始着手经略岭南。他派蒙恬率30万大军驻守北方,抵御匈奴。而对于岭南,他派了50万大军以上。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和赵佗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郡,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以与越人战。”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水土不服的秦军受到越军的顽强抵抗,双方都损失惨重,秦军损兵30万,屠睢阵亡,余部20万人退守两广北部边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修好之后,秦始皇再度派任嚣和赵佗大举挥师南越,铁蹄所到,岭南归化。秦始皇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委任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南海下属的龙川县县令。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正定县)人,担任龙川县令六年,当时的龙川县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河源市各县、汕尾市的海丰、陆丰、惠东等县,还包括韶关市的新丰,梅州市的五华、兴宁、丰顺,江西省的寻乌、龙南、定南等地。

这片土地现在是客家人的聚居之地。赵佗主政龙川期间,兴修农田水利,引进中原先进文化,实行“和辑百越” 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一改岭南蛮荒景象。他还上书朝廷,要求派3万妇女到岭南,秦始皇派来1.5万名妇女。这是历史上首次向岭南的纯女性移民,对中原民众在龙川以至岭南一带的繁衍生息具有重大意义。

任嚣死后,赵佗继任南海尉,后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国祚93年之后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赵佗一直活到103岁,传位四代,影响扩大到整个广东。随军的兵士、贵族、官吏、贾人和1.5万名妇女等,就在五岭之南就地屯垦、安家落户。

这些人多数成了广府、潮汕民系,也有少数成为客家先民。例如现在龙川有秦、韦、李、任四大姓氏的族谱记载,祖先都是随赵佗从中原南迁的完整家庭。在五华、丰顺等地,还出土了秦代的兵器和钱币等物件。谢梅《广州人文浅说》一文说:“那时(秦朝)有个将领史禄通,屯兵揭阳一带,其部属之一部分留在梅县地区,这就客家最初的由来。”

第二次大迁徙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西晋王朝摇摇欲坠。

公元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匈奴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此为异族首次入主中原。《晋书·食货志》载:“是年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刘曜之逼,朝廷议欲迁都仓垣。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永嘉之乱后不久,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西晋王朝贵为天子的两任皇帝在异族政权下受尽屈辱,丧失了尊严和生命。这时皇室、世族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到了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建兴五年(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为晋王,建东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称帝,史称晋元帝。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之后五胡各国混战不休,胡人政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大肆杀戮,使“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手无寸铁的西晋百姓,在五胡乱华和永嘉之乱中,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晋中央政权迁都至今南京,中原士民相率南徙,以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为主体的中原居民向较为安定的江淮地区迁徙。大致从晋、豫等中原地区迁至鄂豫南部和皖赣长江两岸,远者抵达赣水流域。也有一些迁往今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史称“衣冠南渡”。那些迁往今闽、浙、赣、粤等地的中原人,“尚有自东晋后前来者”,成为“原生形态的客家先民”。

唐林谞的《闽中记》云:“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明何乔远《闽书》则称“衣冠始入闽者八族”,除了以上四姓,还有詹、胡、丘、何4姓。西晋时期,时年44岁的赖忠诚深感朝廷腐败,辞官后携一家老小辗转远徙,来到赣南北端,在崇山峻岭间、梅江上游的桴源开辟而居,在此营谋耕读,桴源也成了客家赖氏的发祥之地。其子赖列宝忠义刚直,曾随东海王司马越出征讨伐司马颖,卒于军营。第七世赖仲方在元嘉末年迁居雪竹坪,诗礼传家,成为宁都县城开基第一人。

程、杨、卜、古本是洛阳四个望族,以学问、财富或公益美德载誉京师。八王之乱期间,几大家族组成近2千人的队伍,祷过天神、拜别乡邻,带着祖先骸骨,结伴南下。最终程旼家族在嘉应州平远坝头振东村官窝里定居,而杨、古、卜等家族则在梅江上游择地而居。据《嘉应州志》记载:“程旼,邑之义化人(今属梅州平远),生于晋时,好读书,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邦人仰程之风,故名其所居之里为程乡,所筑之桥曰程桥,而江亦曰程江。”程旼道德著于乡里,“有愧怍者望其庐而思过”。程乡也称为中国古代史上仅有的以个人姓氏封名的两个县之一。

中原汉人从汉末开始大量避乱入闽,西晋太康三年(282)闽西历史上第一个县——新罗县设立,包括龙岩、宁化、清流、归化、南靖等广袤区域。但此时居民汉人不多,多为“山越”,据山险而居,征赋税极其困难,因此刘宋泰始四年(468年),新罗和宛平、同安一同被撤销县制。

第三次大迁徙安史之乱、黄巢兵变、靖康之变

唐王朝经"安史之乱"严重摧残后,社会经济与***制度衰败不堪,到了唐末更病入膏肓。唐懿宗(860-873年)时,刘允章上书直陈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国有九破","民有八苦"。在俏宗乾符元年(874年)爆发了燃起上濮州(河南范县)和曹州(山东曹县北)以王仙芝与黄巢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

战火很快在几年内燃遍中原大地。黄巢军还远征福建、广东。战争攻伐引起剧烈动荡,泉州、漳州、潮州沿海的汉族纷纷向汀州、敬州转移。黄巢的行军路线绕开了汀州,使汀州称为这一时期的世外桃源。从客家摇篮赣南向东,翻过武夷山进入闽西的客家先民也有很多。

后来聚居客家人的地方,大都有反映这一时期百姓逃亡,携子负侄的妇人途中怒斥黄巢,黄巢许以“挂葛藤者不杀”,百姓获救的“葛藤坑”故事。晋朝时期“衣冠南渡”到达的江淮地区,正是黄巢席地卷杀的主要地带,已经迁徙过一次的“中原衣冠”不得不又再次向南迁徙。石城离宁化相距100里,客家祖地石壁村就在两城之间。客家先民到达赣南后,进入闽西。

黄巢乱后,唐末又进入十多年军阀混战,并于公元907年进入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大多通过非常手段夺权,多是好斗善武的异族人氏,是以纷争频繁。王夫之称朱温篡唐到北宋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战国焉允矣!"在五代这种血腥割据的时代,老百姓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暴动,要么迁避中州之外并向南徙。公元917年刘岩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大汉,即南汉帝,辖区包括兴宁、循州等地。刘岩重视教育,礼贤下士,重视商业,并安置中原避难而来的士大夫。

北宋时期军事软弱,多次战争失败需支付大量赔款,人民赋税重压如山。北宋政策上放任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不抑兼并",对老百姓进行残酷压榨,造成"田制不立"而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不少人民除遭异族的杀戮与掳掠外,就是往内地乃至南方迁徒,其中在宋与辽签定"澶洲之盟"前,仅官方就输送了云、应、寰、朔四州人民内徙。史籍记载当时各地拥有土地的"主户"日益减少,而失去田产以依附主户任其剥削欺凌的"客户"却不断增加,社会矛盾尖锐化,也导致国家落败,北宋以靖康之耻告终。

闽粤赣边区因为天险地僻,在唐末期间,除赣南遭受短暂而小规模战乱之外,其余地区相对安宁。正因如此,这片刚开始汉化而大有开发潜力的十地,涌人了无数北方南来的移民。闽王朝创建者王审知带来大量来自江淮的将士,解甲归田后留居赣南闽西。《崇正同人系谱》中记录多个家族是这样到达客家地区的。此外,闽、南汉广取文士为官吏,使留寓闽粤、落地成客的北方文人占相当大的比重。

这段时期客家先人南来的路线,从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北部及安徽南部的汉人再次南移,进入闽广,尤其是福建石壁地区。宁化是入闽客家先民的第一个会聚点。

如《嘉应刘氏族谱·世系行实传》记载:“一百二十一世祖讳祥公,妣张氏。唐末僖宗乾符问(874一879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祥公原籍,自永公居洛阳,后徙江南。”又如《崇正同人系谱·氏族》载李氏:“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十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继迂福建宁化石壁乡。同上书载蔡氏:“蔡氏本周姬姓之后,文王子叔度封于十蔡,今涧阳、汝阳、上蔡、新蔡诸县......唐末避黄巢之乱,迂于闽南。”

北宋年间,客家典型民居土楼开始在福建出现,说明客家先民经过辗转迁徙,对中原迭遭兵燹失望,已完全放弃回归北方安土念祖的想法。

第四次大迁徙宋室南渡、抗金勤王、元军镇压

宋朝继靖康之耻后迁渡江南, 不少士族百姓随着宋室南迁。他们由河南、山西、山东渡过黄河, 再流徙到河南、安微,然后渡过长江到达浙江、福建、江西。宋元之战从公元1235年爆发,至1279年2月崖山宋室覆亡,持续近半个世纪。这是蒙古铁骑纵横世界形成令欧洲人丧胆的“黄祸”以来,遇到的费时最长、着力最大、最为棘手的长期战争。

后来忽必烈派兵驰驱南下, 南宋小朝廷沿着海路坐船南逃,许多皇室贵族及朝廷显宦辗转南来,勤王之师由各地拥至粤东。文天祥是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有名的状元。他在闽粤赣交界地带抗元,艰苦卓绝,兵行经过赣州、兴国、龙岩、汀州、韶关、梅州、惠州、海丰,基本上是客家地区。

五华魏氏族谱记载:“三十九世祖淑玉公……时值宋末,天下混乱,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人,扶宋主,在赣州,霸截水道。元主骑兵二十余万,……,杀戮人民,在此经过,……”客家义民前赴后继响应支持南宋抗元,包括一些女将军。《五华县志》说,“文丞相过长乐,一呼而从者数百。”可见客家人之英勇忠义。文天祥在江西吉水战败, 率残部转战到嘉应州。为了扩充队伍,号召当地百姓入伍,长乐(今五华)程乡(今梅县)等地百姓纷纷响应。当地所有年青壮丁大部参军, 力阻元军,浴血奋战,直至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在新会崖门投海自杀,宋室覆亡。

宋亡之后,文天祥旗下军士则辗转返回僻野深山中的客家地区隐居,所以很多客家族谱,往往对个中战乱和勤王抗元之事多有记载,如梅州的丘姓、廖姓、谢姓、叶姓,福建龙岩的易姓,江西寻乌的潘姓等。直到现在, 台山、开平、恩平、新会一些村镇,仍有不少客家人聚居,尤其赤溪一县, 现划入台山县治几乎全为客家人,其所操方言与梅县客话无殊。他们不少是在崖门溃散后在当地落籍并繁衍发展。嘉应州因积极勤王, 随文天祥转战粤东, 失败后受到元军残酷镇压, 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从而嘉应五属“ 人口锐减, 地为之疏” 。

由于嘉属地区的丁勇大部在勤王中殉难和遭到元军的屠杀迫害外逃, 劳动力极度匮乏, 毗邻该地的闽赣边民, 从而相率前来填补空白。这些向嘉应州迁徙的多是早年由中原南来在闽、赣驻足的客籍人士。汉族南来的先民, 之所称以为“ 客家” , 据有关史料记载“ 客家” 的得名, 是与当时的“ 土著” 相对而言的。由于秦汉以来的汉族先民, 分批南来, 到了宋代户籍立册, 认为先到为主, 称为“ 主籍” 如广府语系和潮州语系的先民, 后到为“ 客” ,称为“ 客籍” 。因此“ 客籍人” 又称“ 客家人” , 从此正式定称。

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也是客家人)在《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徙经过》一文中说“ 客家这个名称并不表示它是一种民族, 因为客家人就是汉人, 中国人。这个名称适用于一切流离失所的农民, 只在十世纪以后才成为一个特殊集团的专称。从灾荒中移动的大批难民, 是只求‘栖身之地, 的人群, 他们被称的‘ 客人’ , 而不叫做无家可归的难民, 完全是一种礼貌的表示。” 南宋至元末明初约500余年,客家已大致定居于粤闽赣三角地域,客家的语言、民俗、观念等趋向成熟,客家文化获得稳定的发展。

第五次大迁徙元明清朝、改朝之战、湖广填川

到了元末明初, 兵凶战危,闽赣等地客家人又再次大批播迁梅县一带。据《嘉应州志》载“ 今之土著多来自元末明初, 以耳目所接之人, 询其所来自, 大抵多由汀州之宁化, 其间亦有由赣州来者。其语言声音皆与汀赣为近, 其传次不相上下, 约在二十余世之间。”

现在嘉属不少氏族的族谱、家谱明载由元末明初迁来。他们在梅县扎根以后, 由于该地山多田少, 土瘩民贫,无法安身立命, 乃图向外发展。以后他们逐渐向西移动, 一路往兴宁、五华、紫金、龙川、河源、博罗而至增城。想向珠江三角洲扩展, 由于当地为广府语系的人所踞夕他们自立门户, 划地为牢, 难寻插足之地, 客人只得至此止步,无法向前逾越。

另一支则由梅县、大埔、丰顺至揭西。另一支向粤北流徙, 前往和平、忠信、翁源而至曲江。与由江西大庚岭进入南雄、始兴、韶关的客家人会合后朝南转向英德、清远、从化,到达花县。最后由江西经湖南一路流徙到广西的客家人, 他们分别进入全县、陆川、贵县、桂平、武宣、平南、博白等地, 有些还远至钦廉、防城一带地区, 谋求栖身之地。

到了明末清初,当清兵到达福建、广东时,客家反清复明义士多起而勤王抗击清兵,后义师失败,被迫散居各地,甚至在清廷的屠杀下泛舟海外避难。许多心怀“ 反清复明”的志士及秘密会党相率而来, 在清廷权力不及的地区安身立命。直到现在许多侨居地建立的华侨团体诸如洪门恳亲会、洪门致公觉、安良堂、协胜堂、洪顺义等带帮会色采的组织, 就是从当年标榜“ 反清复明” 的洪门会党、堂口演变而成的。这是明末华侨移众出国的明显标志。这些华侨先驱拓荒者, 除了广府、潮州、闽南语系人外, 客家人占有相当比重。

清朝初年,在台湾,郑成功抗清失败,清王朝为了扼反清活动,实行海禁,禁止闽粤人士移居台湾。后来郑氏归顺,海禁松弛福建漳泉、广东惠潮人民纷纷移居台湾。

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廷采取“ 湖广填川” 的奖掖政策,鼓励人口较密的湖南、广东移民, 补充四川的劳动资源。并优待凡入川的男丁补助白银八两, 妇女补助白银四两, 从而促使一批批的客家人进入“ 天府之国” 。如朱德同志在他的《母亲的回忆》中说他的上代是从韶关入川。英藉华裔作家韩素音在《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徙经过》一文中也说到她的祖上亦是于清初从梅县迁到四川定居。

第六次大迁徙土客战争、太平天国、清末革命

19世纪40年代,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殖民列强进入中国,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咸丰同治年间(1854-1867)广东土客(广府人与客家人)大械斗,“仇杀十四年,屠戮百余万,焚毁数千村,蔓延六七邑”。这场械斗起于粤中西部之鹤山,波及开平、恩平、高明、新兴、新宁、阳春等几十个县,历经十多年,双方总共损失人口达几百万。

这场惨烈的大规模冲突导致五邑(新会、新宁、开平、恩平、鹤山)等地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面对人口的大量死亡、经济一蹶不振的情形,成千上万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开始踏上前往东南亚、夏威夷、旧金山的路途。在今天的北美西部各州、东南亚各地华人随处可见,追源溯流,在很大成程度上是这场可怕的大械斗促使当地的农民冒险走上“猪仔”之旅。

长期的大规模械斗对客家人的损伤远远超过广府人。虽然客勇善战,但是珠江三角洲毕竟是广府的大本营,广府人在械斗失败逃亡的情况下一般多少都有些亲朋好友可以投靠。相较而言,客家人要是被迫离开家园,往往就无处可去,变成清军清剿对象。

最终清廷为解决土客械斗问题,将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客家人遣散回客家原乡或安插到人迹较稀地方乃至外省,今天赣南地区的客家人不少祖先就是土客械斗以后从广东迁入江西的。

差不多在同时期,1851年洪秀全、冯云山在广西金田发起太平天国起义,两年内以燎原之势占领南京。洪秀全的祖上是梅县石坑人, 以后迁到花县官禄布居住, 他和冯云山都是花县客家。以后选择在广西金田起义, 那里更是客籍人聚居的地方。太平天国主将杨秀清、石达开、韩昌辉等许多将领同是两广的客家人。据《清档案馆太平天国史料》记载天王洪秀全的元配“ 赖后, 嘉应州人。天足、能骑善射” , 也是地道的梅县客家人。

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以后, 溃散残部和洪门秘密会党天地会等组织和个人遭到清军到处围捕, 企图斩尽杀绝。这些幸存的义军, 溃散后不敢返回故里, 被迫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有的出国在外,到达东南亚、南美洲等。

当时各国垄断资本为了攫取廉价劳动力,纷纷派人前来诱骗华工猪仔, 许多破产农民和失业小手工业者被引上钩。流散到以上港口的起义幸存者和被追缉的会党中人, 在走投无路中, 也和契约华工一道被贩运出国, 分别被遣送到新加坡、马来亚、缅甸、印尼、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北美洲。

孙中山先生早期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 失败后亦有不少革命志士逃到海外, 与华侨劳动大军汇合。他们到达异国, 多数从事垦荒山, 种橡胶, 开锡矿, 筑铁路, 挖运河, 开金矿一类漫无休止的紧重体力劳动。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迁徙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如唐朝名相张九龄,广东曲江客家人,《资治通鉴》记载:张九龄祖籍河北保定人。《阮氏元广东通志列传》载:孟郊,先祖南昌人,五代间,有官兴宁,因家焉。贬谪循州或梅州的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还有铁汉刘远城,黄峭山的八代孙、身居南宋相位的黄潜善被贬梅州,之后在梅州定居……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