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龙运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伏羲故里国学院

中国政治哲学——天命论、国将兴,听于民、德为国家之基

天命论 宣扬“天”即上帝的旨意和命令主宰人世一切的理论。“天命”一词出现较早。《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殷周时期天又称为“帝”或“上帝”。殷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统治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周人灭殷后吸取殷亡的教训,对天命观念作了重大修正,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否享有“天命”,得视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周人的“敬德保民”的主张,开启了后世儒家德治的先声。至于广泛流行的“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是指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客观必然性。强调人们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让人们心甘情愿忍受被奴役的现状。孔子虽不是宿命论者,强调“知天命”(《论语·尧曰》),但又提出“畏天命”(《论语·季氏》)。天命论的出现,是由于古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命运的无知,幻想由超自然的神安排和支配人世间的一切。

国将兴,听于民 春秋时期史嚚关于人神关系及国家兴亡的论断。《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秋七月,有神降于莘”,周惠王问内史过是何原因,内史过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内史过认为,国之兴亡皆有神监之。后,虢公闻之,欲请神赐予土地,并派“祝应、宗区、史嚚享焉”。史嚚乃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凉德,即薄德、缺德。史嚚认为,国家能否兴旺,决定于民。神灵既明察、正直而又专一,只会依附于有德之人。像虢君如此少德,怎能得到神的赐予!春秋时期,重民轻神、以神从民,已是诸多明智思想家的共识。前此,随国季梁即曾说道:“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又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认为只有民,才是神之主。其后,虞国宫之奇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左传·僖公五年》)宋国司马子鱼谏宋公“以人为祭”时亦曰:“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左传·僖公十九年》)郑国名臣子产又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天”亦神也,子产排斥天,依附人,同样表现了神依于民的思想。

德为国家之基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关于立国立家的论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执晋国之政,要求诸侯纳币甚重,郑国患之。子产乃致信给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子产名公孙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令名”即美好的名声,它是承载德行的车子。子产认为德行是立国立家的根基,不能以重币之贿而坏了根基。反映了子产已认识到德行对立国立家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全部评论